为响应学校促进船海学科发展的号召、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实博学院于12月25日、12月27日和12月29日三天举行了线上线下联合学术交流座谈会,组织学院近三年来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和优秀博士进行学术汇报。会议由实博学院副院长吴英友主持,学院全体老师和学校船海学科方向部分教师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参加了会议。
在12月25日,四位青年博士林金波、赫岩莉、孙一方和张大朋与大家分享了他们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科研体会:
林金波博士做了题为《实博》的报告。林博士首先介绍了无网格方法的优点及几个应用实例,然后对无网格方法的理论基础、方程离散、压力计算、粘性处理及边界处理等数值计算方法基础知识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重点分析了无网格方法在极端波浪与结构物相互作用问题中的应用能力和计算精度,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概括总结;
赫岩莉博士简要介绍了近年波浪破碎的研究进展,主要从几何、动力学和运动学方面针对波浪破碎的指标进行了概述,针对不同的破碎指标出现的异同之处进行了简要解释说明,最后对波浪破碎研究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概括总结;
孙一方博士做了《实博》的报告,在报告中针对三体船在波浪航行时砰击运动,通过模型试验研究其在不同下落高度入水时表面各测点的压力和加速度的变化以及下落过程中流场中流体质点运动。模型试验在玻璃钢水槽中进行,并在模型与槽壁间设置恰当的尺寸避免气体从模型两端过快逃逸。试验结果通过PIV和高速摄像机获得,通过研究得到了模型抨击加速度与下落高度之间的关系,初步探明了压力载荷及气水混合物的分布规律,对于开展三体船船型优化设计有着积极的意义;
张大朋博士做了《实博》的报告,他在报告中从实博学科的战略地位、实博的前沿技术问题、实博学科的前沿学术问题、实博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深海立管参激-涡激振动及疲劳研究、SPAR平台参激运动特性及稳定性研究以及海上风力发电浮式基础动力特性研究七个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最后对实博学科目前存在的研究难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12月27日,庞建华教授及其团队对他们团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做了相关的学术报告:
庞建华教授团队的博士后朱毅作了《实博》报告,首先阐述机器学习方法以及在计算流体力学中的应用并模拟了仿鱼类在均匀流,涡流和障碍物等复杂环境中的游动行为,其次阐述了复杂水下环境中单条鱼趋流、跟踪以及多条鱼群游中的节能和控制机理,最后阐述仿鱼类行为对水下航行器的设计、优化的重要意义;
庞建华教授团队的高级工程师韩剑锋作了《实博》报告,在报告首先介绍了AIS数据融合技术和AI智能识别技术,然后分别阐述了海洋信息采集系统、水下监测系统和雷达光电水面安全预警监测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后用真实系统阐述系统对目标实现360度全方位和全天候连续自动检测、跟踪以及对鱼群健康状况的辨识过程;
庞建华教授团队的高级结构工程师张慧斌作了《实博》报告,在报告首先阐明开展海洋数字孪生装备 + 海洋场景数据 + 海洋场景服务的融合模式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其次介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实时交互技术,并重点介绍虚拟场景在预测真实场景中未来特征的影射关系,最后阐明数字孪生对于减少科研院所和企业使用新技术的高风险和高成本的价值,以及在赋能 海洋智能装备研发、海洋科研教育以及 海洋产业服务的升级重要。
在12月29日,田正林博士和陈庆龙博士分别就各自的研究领域展开了精彩的汇报:
田正林博士作了题为《实博》的学术报告,田博士首先简单介绍了消浪结构的功能和应用场景,以及目前消浪结构的优化方法,然后提出了基于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模型的消浪结构尺寸逆设计方法和基于伴随方程的消浪结构形状逆设计方法,并给出了优化实例并且枚举了逆设计方法在实博中可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几个方向——主要将逆设计思想引入消浪结构的优化设计中,并将其在数值模型中成功实施;
陈庆龙博士做了题为《实博》的报告,陈博士首先介绍了潜艇应急上浮运动的背景及面临的问题,然后介绍了模型试验及CFD预报的潜艇应急上浮运动过程,并重点分析了潜艇应急上浮运动规律,提出了潜艇应急上浮运动的操艇建议;此外,陈博士还介绍了本学期的科研工作进展,与学院老师进行了交流。
会议间隙,学院各位青年博士和青年教师踊跃发言,就各自感兴趣的科研问题展开了探讨,极大地增加了会议的学术氛围,同时也起到了增进交流、加深友谊、深化了解的作用,这有利于学院下一步团队建设和团队之间的相互合作。会议结束后,吴英友副院长高度评价了这次学术研讨活动的作用,并进一步指出了学术交流、思想碰撞对于科研创新的重要性,鼓励青年老师之间要多交流。最后,在全体在场师生的掌声中,本次实博学院组织的学术研讨活动圆满结束!